金融業門口的野蠻人:阿里來勢洶洶 轉型金融平臺

來源:虎嗅網作者:2013-6-27 9:43:39行業:網上銀行

導讀:從支付結算到投融資服務、再到流通貨幣,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傳統金融機構無一倖免,滲入範圍不斷擴大,並向金融業的核心領域拓展。金融業的潛在進入者通常是借助互聯網等資訊技術的創新和進步,從金融業的薄弱環節切入,通過破壞性產品或破壞性商業模式打破原有的市場結構,未來通過不斷升級自身的產品與服務,很可能會攀升到金融業產業鏈的頂端。

  最近一年多以來,每次互聯網公司往金融方向邁的零碎小步,都能成為輿論媒體界敲打在傳統金融從業者心頭上的沉重鼓點。有的人表現出極度的重視(比如這幾位銀行高層),有的人表現出不以為然,認為一旦互聯網公司涉足金融行業,就註定逃不脫傳統金融的模型與固有風險,有多深刻的創新可言?

点击进入下一页

  在得出你的判斷之前,應該瞭解正在發生什麼、已經發生了什麼。

  宏源證券的兩位元分析師易歡歡與趙國棟,近日做出一份很有價值的報告,名為《大資料時代的跨界與顛覆——金融業門口的野蠻人》。報告詳盡描述、分析了在互聯網與大資料衝擊下,傳統金融行業正面臨的諸般挑戰與新模式、新對手。經作者同意,虎嗅以精選出其中的一個章節“金融業門口的野蠻人”為主,略做編輯,向讀者呈現這份報告的精華。

  背景:傳統金融業遭遇多線衝擊

  隨著互聯網和大資料的發展與普及,互聯網企業跨界涉足金融業日趨常態,初創的企業也大量湧現,對傳統金融業的多個領域形成衝擊,從支付結算到投融資服務、再到流通貨幣,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傳統金融機構無一倖免,滲入範圍不斷擴大,並向金融業的核心領域拓展。

  金融業的潛在進入者通常是借助互聯網等資訊技術的創新和進步,從金融業的薄弱環節切入,通過破壞性產品或破壞性商業模式打破原有的市場結構,未來通過不斷升級自身的產品與服務,很可能會攀升到金融業產業鏈的頂端。

点击进入下一页

  目前,中國P2P網路借貸、網路小額信貸等新模式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傳統金融體系不夠高效:一方面是人們收入大幅提高後釋放大量的價值增值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另一方面是中國傳統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機制將眾多中小企業阻擋在門外,這便孕育著巨大的商業機遇。隨著社會虛擬化和大資料深化進程的推進,潛在進入者將會不斷擴張業務範圍,同時,隨著30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結束以及國家金融改革政策的推動,傳統金融機構也面臨轉型,金融業的潛在進入者與傳統金融機構的直面競爭關係會逐步凸顯。起初,新興金融力量與傳統金融力量更多的是合作關係,但慢慢開始演變成競合關係,而且競爭的成分逐步大於合作成分。

  誰是門外野蠻人?

  金融業的潛在進入者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跨界企業,主要是以阿里巴巴、京東商城、谷歌等互聯網企業為代表,新興新技術推動產業邊界日益模糊化,跨界競爭日趨常態,這類企業依託在各自領域的多年積累,掌握了大量的使用者資料,並借此進入金融業滿足用戶的金融需求,推動生態體系的發展;另一類是基於互聯網的初創企業,具體包括支付寶、財付通等協力廠商支付企業,宜信、Lending Club等P2P網路借貸企業,Kabbage小額網路信貸企業等。

点击进入下一页

  互聯網和大資料打破了資訊不對稱和物理區域壁壘,使得中小型、區域型金融機構與大型、全國型金融機構站在同一層次競爭,迫使中小機構轉型開展差異化競爭,否則將難逃被淘汰的結局。以證券公司為例,之前很多區域證券公司憑藉區域優勢收取較高的經紀費率,但在2013年3月,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推出《證券帳戶非現場開戶實施暫行辦法》,允許使用者通過網路進行開戶,這將對區域證券公司帶來較大的衝擊。

  而如果以它們侵入金融領域的不同來分,上面那張圖則變成這樣——

  野蠻人一:支付寶與阿里金融來勢洶洶

  2012年9月,馬雲在網商大會上明確提出平臺、金融和資料三大業務,之後,阿里巴巴在金融業務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動作和佈局。2013年3月,阿里巴巴集團宣佈,將籌備成立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負責阿里集團旗下所有面向小微企業以及消費者個人服務的金融創新業務。在組織架構方面,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包括支付寶共用平臺事業群、支付寶國內業務事業群、支付寶國際業務事業群和阿里創新金融事業群,其中阿里創新金融事業群下面分設三大業務,分別是小貸和信用支付(包括擔保公司)、保險(包括對接眾安線上財產保險公司)、理財。

  1、支付寶逐步擺脫單純的“管道”角色

  自2003年淘寶網推出支付寶服務發展至今,支付寶已經成為中國協力廠商支付的絕對巨頭,據統計,2012年支付寶交易規模為1.86萬億,占中國協力廠商互聯網支付的49.2%。雖然協力廠商支付市場不斷有新的進入者,但支付寶的市場份額相對保持穩定。

  2011年4月,支付寶聯手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等10家銀行高調推出“快捷支付”,成功繞開了網銀交易額度限制,快捷支付不需要再連結到銀行的閘道,擺脫了銀行的束縛,將大量終端使用者的消費資料緊緊地抓在手裡,同時還“迫使”銀行與支付寶共用其核心客戶資料資料。由於“快捷支付”簡單方便,深受消費者歡迎,僅推出7個月,用戶數就突破2000萬,截至2012年10月,聚攏的用戶數更是超過了1億,與其合作的銀行機構也超過了100家。

  從最初的網銀通道,拓展到快捷支付等新型業務,支付寶將虛擬帳戶和使用者資料截流,牢牢掌握在手中,支付寶已不再單純承擔銀行的管道功能,開始化被動為主動,甚至逐漸成為主角。

  2、基於大資料的阿里金融發展迅猛

  為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推動阿里巴巴生態體系的健康發展,阿里巴巴在2007年率先與中國建設銀行合作,推出融資服務,但由於各方面因素導致合作終止。隨後,阿里巴巴分別於2010年和2011年聯合複星集團、銀泰集團和萬向集團成立了浙江阿里巴巴小額貸款和重慶阿里巴巴小額貸款兩家公司,開展網路貸款業務。阿里金融業務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針對B2C平臺,即為淘寶網和天貓商城的客戶提供訂單貸款和信用貸款;另一類是針對B2B平臺,即為阿里巴巴中國站或中國供應商會員提供的阿里信用貸款,具體又分成迴圈貸和固定貸兩種。阿里金融的貸款金額通常是在100萬元以內,採用按日計息的收費方式,信用貸款和迴圈貸的貸款利率為0.06%/天,其他的貸款利率為0.05%/天。

  阿里小貸依託阿里巴巴(B2B)、淘寶、支付寶等平臺多年積累的海量資料,有效地控制了小微企業的風險問題,同時借助互聯網的批量化、流水化作業又大大減少了業務成本。阿里小貸憑藉獨特的競爭優勢和商業創新,在小微企業融資領域迅速發展起來。據統計資料顯示,僅2013年一季度,阿里小微金融就發放貸款超100萬筆,放貸金額120億元,平均每筆貸款額度約1.1萬元。

  在成功開展B端業務後,阿里金融又開始通過整合支付寶、淘寶集市和天貓商城的平臺資料染指C端業務。2013年4月,阿里金融與上海農村商業銀行合作涉足“虛擬信用卡”。淘寶、天貓的用戶可以獲得最高5000元的授信,在手機支付時可以使用信用支付額度購物,由合作銀行將錢支付給賣家。阿里金融通過向合作商家收取手續費和向用戶收取逾期罰息繼續獲利。截至目前,有100多萬家淘寶集市賣家和近3萬家天貓商城賣家開通了信用支付,預計該產品未來將覆蓋8000萬用戶,市場潛力非常巨大。

  3、阿里金融的未來構想

  阿里金融雖然創造了優異的市場業績,但自身仍面臨諸多問題,具體體現為資金成本相對較高、業務範圍受制於生態系統、資料維度和風險控制模型仍需完善等。為此,我們推斷生態系統外部擴張、轉型為阿里金融平臺和豐富資料來源管道將成為阿里金融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1)阿里巴巴生態系統外部擴張

  阿里金融與阿里巴巴生態體系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係,一方面阿里金融的發展依賴于阿里巴巴整個生態體系,另一方面阿里金融的存在也將推動阿里巴巴生態體系健康良性的發展。

  阿里巴巴生態系統未來將沿著兩條路徑擴張:一條是阿里巴巴B2B、天貓商城、淘寶集市等傳統生態系統的做大做強;另一條則是支付寶服務體系的擴張、一淘網購物搜索體系的搭建、阿里物流新體系的形成。

  阿里巴巴生態系統是由眾多小的生態系統構成,阿里巴巴生態系統的發展繁榮將為阿里金融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2)轉型為阿里金融平臺

  阿里金融未來的方向應該是轉作金融平臺,該判斷的理由有三點:一是阿里金融資金規模有限且資金成本較高,阿里金融依託的兩家小貸公司註冊資本總和為16億元,按照1.5倍的放貸,同一時間最高放貸額度為24億元,服務範圍相對有限,雖然阿里金融已經開始通過資產證券化的方式提高資金來源管道和周轉能力,但阿里金融還面臨資金成本相對較高的問題;

  二是阿里金融通過自己放貸,雖然推動了生態體系的更好發展,擴大了收入來源,但同時也引入了風險;三是阿里巴巴的基因便是搭建平臺,轉型做平臺是符合阿里巴巴的整體發展思路的。

  我們認為阿里金融未來轉型做金融平臺將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B2B和B2C模式,依託阿里巴巴的兩家小貸公司為商家和終端消費者提供金融服務,如面向B端的訂單貸款、信用貸款和面向C端的“虛擬信用卡”,此時利率由阿里金融設定,阿里金融需要承擔信用風險;第二階段是B2B2B和B2B2C模式,阿里金融開始轉型作為金融平臺,即引入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由其提供貸款服務,阿里金融僅提供雙方對接和信用評估等服務,風險轉移到銀行等機構;第三階段是P2B和P2C模式,阿里金融仍然是提供金融平臺服務,但資金供應方開始向有投資需求的個人或機構轉移,繞開了傳統金融仲介機構,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將更多的價值返還給資金供求雙方,該模式與P2P網路借貸相類似,利率由市場決定,資金供應方自主承擔投資風險。

  (3)豐富資料來源管道

  毋庸置疑,阿里巴巴是一家大資料資產價值很大的公司,阿里金融的核心競爭力也在於其資料資產。然而,金融是一個帶有風險特徵的行業,風險控制是阿里金融需要重點關注和解決的事項。一方面需要不斷提高資料採擷利用能力、完善金融風險模型,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斷擴充資料來源管道,提高資料維度,具體包括宏觀經濟資料、行業運行資料、物流監控資料、反映企業和個人的資料等。

  我們認為,資料資源的獲取在大資料時代初期是非常具有競爭力的資產,尤其掌握了大量具有價值的獨佔資料,但隨著資料共用和資料所有權歸屬問題(理論上是應該屬於使用者)的解決,資料分析和利用能力將成為關鍵,而資料資源的壟斷性價值日益降低。

  野蠻人二:Lending Club引領金融未來趨勢

  1、Lending Club簡介

  美國Lending Club在2006年註冊成立,在2007年正式運營,是一個彙集大量優秀借款人與貸款人的網上金融社區,是雙方發生借貸關係的中間服務平臺,試圖以更為快捷高效的運作方式取代高成本、較複雜的傳統金融機構,屬於是一家典型的P2P網路借貸公司。P2P網路借貸最先開始於英國,2005年首個個人對個人(P2P)的網路創新借貸平臺——Zopa出現,隨後便迅速擴展至美國、德國等國家。Lending Club在P2P網路借貸的基礎上引入社交網路(Facebook),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資本市場上獲得追捧,發展至今,Lending Club已經成功融資2多億美元,不僅吸引了互聯網女皇Mary Meeker、摩根斯坦利前CEO John Mack和美國前財長勞倫斯薩默斯的加盟,而且在2013年5月更是得到了世界互聯網巨頭谷歌的青睞,以15.5億美元的估值獲得1.25億美元的戰略投資,豪華的陣容團隊使得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不敢輕視,預計Lending Club將在2014年上市。

  2、Lending Club創新的商業模式

  Lending Club為資金供求雙方搭建了一個直接交易的平臺,同時也對借款人進行信用評分,為資金需求方提供決策支持。

  Lending Club主要是根據借貸人的社會安全號碼(social security numbers)、FICO評分(要求660分以上,FICO分數區間是300-850)和信用報告(報告內容包括涵蓋36個月信用記錄歷史等)等內容進行綜合評分。平臺上的利率設定根據貸款等級和期限的不同而變化,總體水準是在6.03% 到24.89%之間浮動,Lending Club將貸款分為A、B、C、D、E、F、G七個等級,每個等級下面又具體分為1、2、3、4、5五個等級。

  Lending Club的收入主要依靠從借貸雙方收取費用,每筆交易成功後Lending Club將從借款人收取貸款總額1.11%-5%不等比例的費用,具體視貸款等級和期限而定,從貸款人收取借款人償還總額的1%作為服務費。此外,如果借款人沒有借貸成功,需要向Lending Club支付15美元的費用,如果借款人沒有償還貸款滯後15天以上,需要向Lending Club支付滯納金。

  Lending Club發展十分快速,截至2013年6月初,貸款總額已經達到18.59億美元,最近一個月促成的貸款總額為1.48億美元,為貸款人創造了1.6億美元的利息收入。Lending Club在2012年的淨總收入(Total Net Revenue)達到3380.7萬美元,較2011年增長了165%,其中服務費收入(Origination fees)為3059.2萬美元,較2011年增長了178%。

  Lending Club平臺上的金融交易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不僅擴大了服務人群的數量和範圍,還摒棄了對銀行等傳統金融仲介的依賴,加速了金融脫媒的進程。

  3、中國P2P借貸的野蠻生長

  (1)中國P2P借貸發展態勢

  中國P2P網路借貸起步於2007年,發展態勢極其迅猛,宜信、拍拍貸、紅嶺創投、貸幫等一批新興P2P網路借貸公司應運而生,不少傳統巨鱷也紛紛角逐P2P市場。2012年3月中國平安集團投資成立的網路投融資平臺陸金所正式上線運營,同年12月國家開發銀行、江蘇省金融辦以及江蘇金農公司等聯合推出社會融資服務平臺“開鑫貸”。面對巨大的市場想像空間,

  投資機構也按捺不住,開始入場,紅杉資本向拍拍貸注資2500萬美元便是典型案例。

  另據哈佛商學院2012年5月完成的《中國人人信貸概覽及其在中國金融體系中的潛力》報告估計,中國已有超過100家P2P網路借貸平臺,年增長速度超過50%。P2P網路借貸市場的蓬勃發展說明該模式迎合了市場的需求,對於借款人而言,中國信用體系不健全,信用貸款門檻很高,同時受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影響,中國銀行機構紛紛收緊銀根,中小企業和個體經營者資金周轉困難;對於貸款人而言,當前股市低迷、樓市受限,理財投資管道有限。P2P網路借貸平臺將缺乏融資管道的中小企業、個體經營者與擁有閒散資金的市民實現了有效對接,且運作模式更為快捷方便。

  (2)當前主要的問題

  總體上看,中國對於這個行業的政策監管基本還處於空白,P2P網路借貸很可能成為非法集資、高利貸、龐氏騙局等違法行為的溫床。由於行業缺乏准入門檻和行業標準,該市場可謂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這一問題也逐漸開始暴露出來。從號稱“中國最嚴謹網路借貸平臺”哈哈貸的轟然倒閉到最近的“優易網”突然跑路,P2P網路借貸“倒閉”事件和“卷錢跑路”事件時有發生,為行業發生蒙上了一層陰影。目前P2P網路借貸行業仍依靠行業自律,為此宜信、貸幫、人人貸三家企業曾共同簽署了《小額信貸服務仲介機構行業自律公約》,以推動行業健康、規範地發展。

  除了政策桎梏,信用風險是亟待解決的另一大難題。在國外可以很容易查到完整的個人資訊和信用檔案,而中國的個人征信系統由中國人民銀行控制,只有銀行金融機構可以查詢,且其本身也不是非常健全,這使得P2P網路借貸面臨更大的風險。事實上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在於大資料,其中兩項重要任務便是如何獲取更多關於借貸雙方的資料資訊(尤其是借款人)和如何將資料資訊很好融合到實際業務運作之中。中國宜信重點佈局線下業務以及美國Lending Club引入網路社交元素,都可以擴大服務物件資料資訊的來源管道。且隨著時間的推移,P2P網路借貸平臺將會針對每個使用者都建立一個信用記錄檔案,相信隨著資料來源的豐富、平臺資料的積累以及國家資料的開放,P2P網路借貸的資料獲取問題將會被逐步解決。接下來則需要建立一套基於大資料的業務模式,尤其是在信用風險評估、對應利率設置以及關鍵流程設計方面,這不單純是大資料技術可以解決的問題,更需要企業立足于金融產業,將金融與技術進行深度融合統一。

  目前,中國P2P網路借貸雖然面臨著諸多問題,但其所代表的模式和趨勢卻是極具潛力的。同時,我們認為,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P2P網路借貸將會出現一次大規模的行業洗牌,優勝劣汰,而且當行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以後,國家也會將其納入到監管體系中。

  結語

  總之,新興資訊技術和國家大資管政策促使中國金融業出現三層競爭:一是金融業的潛在進入者與傳統各類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這是頂層之爭);二是銀行、保險、證券和基金等傳統金融機構之間的直接競爭開始加劇;三是全國大型金融機構與區域中小型金融機構之間的正面競爭日趨激烈。

  大量金融業的潛在進入者憑藉互聯網和大資料涉足金融業,打破了原有的競爭格局體系。

  未來金融業的參與者中將既包括傳統金融機構(一批被淘汰,一批轉型後生存),又包括互聯網企業跨界者和初創企業,至於哪方力量佔據主導地位目前尚不能給出明確定論,而且這種判斷意義也不大,因為未來兩方力量終將殊途同歸,最終存活下來的企業必然兼具金融和互聯網兩方面的基因與能力。